【生活情報/高雄e報-記者吳富正、湯佳寧/2015.04.29.高雄報導】

 高醫精神科林奕萱醫師4/29記者會醫療分享:52歲王女士超過五年飽受腸胃道不適、心悸、全身沒來由的痠痛,並且常覺得終日惶惶不安、不曉得在擔心什麼。過去多次出入心臟科、腸胃科、骨科門診等,做過諸多心臟檢查、腸胃道檢查和服用過多種藥物,仍未能有效改善。最後轉介至精神科,經過診斷性會談後,診斷為焦慮症。透過藥物治療,並接受自律神經調節儀的評估,搭配生理回饋治療,王女士更能了解自己的緊繃與放鬆狀況為何,接受肌肉放鬆訓練,配合練習,目前身體與情緒症狀均有明顯改善,重拾原本參加課程、書法的興趣,重展笑顏。17歲的薛同學為泛自閉症患者。從小到大受疾病影響,在社交功能上有所缺損,常常導致情緒上的起伏。幾個月前面臨學業問題,情緒低落、許多負面想法經常旋繞在心,睡眠品質嚴重受損,白天工作經常昏沈、恍神,社交生活變得更加糟糕。經由與精神科醫師的討論與轉介,薛同學接受一週一次的心理諮商,針對薛同學遭逢的社交困難與情緒問題進行深度討論與治療。經過12次的諮商會談,與心理師一對一練習社交技巧與問題討論,並藉由每次的回家作業落實於生活之中,目前薛同學對於學校生活更有信心,也能更為了解人際關係的經營方式。

 林奕萱醫師表示,在生命的每個時刻,難免有起有落。在晦暗低落的當下,我們可能迷失、可能墮落、可能哀傷、也可能辛苦於找尋光亮的時刻卻不得其門而入。事實上,每個人都有機會與潛力能夠找到光明,也有責任為自己的人生負責。這光亮的時刻可能只在一念之間,但若在徘徊不決的當下,透過與治療師的討論與分析,能為生命找出更多機會與翻轉的可能。本院自費心理諮商,由專精成人、兒童與老人精神心理的資深心理師,提供晚間與週六的彈性時段,以心理治療理論為基礎,針對個案的問題進行焦點討論、行為改變技巧、自我探索等,諮商次數因人而異。而自律神經調節儀,透過心電圖、肌電圖、指尖溫度、胸腹呼吸速率,及不同情境下的測量,提供全面的自律神經評估,能夠了解自律神經的活性、壓力程度等;除了儀器的評估數據之外,還能與治療師針對數據與治療前後的變化進行討論,了解可供改善的項目為何,作為治療目標與效果的根據。透過精神科醫師的診斷與會談,搭配上述這兩種治療方式,及藥物治療(如有必要的話),期能為個案帶來更美好、更順暢的人生旅程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【生活情報】

20140825090745UD1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fe 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