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生活情報*痞客邦部落格-記者吳富正、湯佳寧/2020.11.13.花蓮.壽豐報導】
花蓮縣【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】2020年11/13至2021年5/31舉辦「Tulik織美」阿美族傳統編織技藝展。
「Tulik」在阿美族語中是編織的意思,在這個展覽中,我們試圖從地方知識、文化價值與創作的角度,帶領大家細細察看各種天然素材如何透過族人的雙手,經緯交織,製作出材質純粹、卻又關照細節的日常器物。在當代,更由於某些族人的堅持,這樣的地方知識與文化價值得以不斷的傳遞與轉化。生長在山林深處、海岸之濱的植物,千百年來,一直是大自然賜與阿美族人的特別禮物。我們的祖先觀察環境、細細理解身邊每一種植物的特性,透過嘗試,加上創意,在雙手與材料的共同創作下,形成知識,創作出一個個形式各異、功能不同的器物,一代又一代在每一個日常中陪伴著族人。
■魚筌bubu
這是居住在溪流附近的阿美族部落才有的漁具,使用時須固定在溪流的石頭縫隙間,以免被水流沖走。通常一次擺放好幾個,順流而置,讓魚蝦進入魚筌裡。內部有螺旋狀設計,魚蝦只進不出,僅能從魚筌的開口倒出,通常以竹子或是藤製作蓋子。
■背簍baruru
這是過去幾乎每一個阿美族人的家中都必備的器具,使用時以雙肩背負,族人背著背簍、帶著工具上山採集食物及獵捕獵物。完成背簍底部的編製後,再利用藤芯以絞編固定四邊,讓底部更為堅固,能夠承載更多重量。
■背簍limacak
這是baruru背簍的變化版,上半部採用開放設計,只要搭配麻布袋,就不受背簍現有尺寸的限制,達到充分乘載的功能。背簍有一片木板,其功用是避免承裝的物件的汁液沾染到使用者的背部。
■籐編篩子satapes
這是阿美族人以往用來篩選小米與稻子時常用的器具,有時也可用此放置清洗後的蔬菜,或當作盤子使用。尺寸大的篩子稱satapes,小型的叫tahekal。製作時特別將籐皮朝內製作,如此在盛裝飯或杜倫的時候就不易沾黏。
■米籃sisi
這是用來盛裝稻米、小米等的器具。通常根據家中人數的多寡,編製不同尺寸的sisi。大型的sisi有四個耳朵(把手),方便兩個人提取,小尺寸的sisi通常就只有兩個耳朵。
「Tulik織美」阿美族傳統編織技藝展
開放時間:週一至週六08:00-12:00、13:30-17:00
(週一與國定假日休館)
花蓮縣壽豐鄉光榮1街26號(038)652-847
花蓮縣【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】位於花東縱谷平原,鯉魚山南端,面朝海岸山脈。館舍坐落在花蓮縣壽豐鄉光榮村,亦即稱為Rinahem的阿美族七腳川後裔部落之內,是一座屬於當地阿美族人的文物館,致力於保存與展示在地族群的文化與歷史。
本館共有三層,一樓為諮詢服務台與第一展廳,二樓為典藏庫房與第二展廳,三樓為部落圖書資訊站及教育研習空間。我們每年舉行三檔次的展覽,近年曾舉辦的重要展覽包括「歸途Taluma’-七腳川戰役110周年特展」(2018年)、「原來如此:原住民族文學轉型正義特展」(2019年)等,主題環繞當代七腳川族裔歷史及文化等議題為主。在二樓的典藏庫房裡,收藏在地阿美族人早期農耕的用具、日常生活的編器與服飾等。
我們致力成為一個親近在地族人的生活文化空間,藉由展示與各種類型的文化教育與手工技藝等推廣活動的舉行,建立部落與我們的合作夥伴關係,讓館舍成為族人的Talu’an(聚會所)。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useum.shofong/
【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】http://www.tacp.gov.tw
【原住民族委員會】https://www.cip.gov.tw/
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2020.11/13-2021.5/31[Tulik織美]阿美族傳統編織技藝展
【生活情報-原民e報】http://blog.news-007.com/an/news_ii.html?nID=6033
【全球華僑報】http://www.gocgaci.com/?p=15129
【華夏興中傳媒】http://www.a14913.com/archives/350410
【民生好報】http://www.17news.net/?p=88778
【電傳媒】http://www.2udn.com/?p=24837
【RUN新聞】http://www.runnews.com.tw/local/2020111301/
【台灣新聞網】http://www.twn-news.com/blog/TaiwanNewsNet/news_ii.html?nID=318
留言列表